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王賢文 王世成)“在這里一天三頓飯不用發愁,頓頓有肉、有青菜、還有湯,吃得很好,感覺越過越幸福,黨的政策真是好啊?!苯?,走進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鮑溝村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的食堂,滿滿的幸福感撲面而來。只見工作人員和老人們一起,一邊拉家常,一邊包餃子。在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氛圍中,不一會兒,一盤盤白白胖胖的餃子就擺滿了托盤。
今年以來,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將推進實施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強化黨建引領,深挖資源潛力,增強造血功能,提升服務能力,大力推廣黃柿坪村“服務對象互助、對象家屬資助、社會力量幫助、村級組織補助”互助養老模式,積極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斷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推動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
規范標準建場所。村級黨組織牽頭,采取“現有設施提檔一批、集體閑置房屋改造一批、空巢孤寡老人合伙居住解決一批、閑置民房租賃一批”的方式,拓展互助式養老服務功能。每個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建筑面積不低于300平方米,設置休息床位不低于10張,滿足休息照料、助餐供應、文化娛樂、簡單康復、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設置日間休息室、文化娛樂室、書畫閱覽室、健身康復室和廚房等場所,通過調劑集體土地就近配備一定規模的菜園。
談起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的可持續運營,鮑溝村黨支部書記沈先貴介紹到,運營管理服務機制圍繞老人需求設計,通過“家庭承擔一點、政府支持一點、村里補貼一點、社會捐助一點”等形式多層面籌集建設經費,通過設立公益性崗位、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探索互助養老服務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發動村民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團體、愛心企業、社會鄉賢、志愿者等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實現共謀共建、服務持續、低成本的運營模式。
因需設計定功能。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結合不同區域的特點,根據老人需要,互助式養老服務設施與醫院、衛生室開展簽約服務,按相關規范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康復理療等衛生服務。因需設置獨立康復室,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專業的康復服務,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具備全托、日托、喘息照料等功能,融合志愿服務、醫養結合、智慧養老等多種要素,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互助式農村養老服務新模式。
“以前在家吃飯經常是能湊合就湊合,剩菜剩飯熱了一遍又一遍,用火用電也很不安全。簡單的一日三餐,不僅成了外地打工的孩子們的牽掛,更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難題?,F在好了,吃飯有保障,娛樂有場所,飯后打打牌、看看電影、和老鄰居們聊聊家常,真是太幸福了!”76歲的老人石光華高興地說。
強化保障優服務。村級黨組織積極發揮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擔負建設主體和日常管理職責,在每個養老服務中心配備2名以上有照料服務經驗且相對固定的公益性崗位服務人員,結合實際制定服務人員職責、互助公約、健康檔案管理制度、財務公開管理、積分管理等管理制度規范。根據老年人家庭經濟承受能力,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按程序合理確定群眾可接受的收費標準。每天安排志愿者免費為高齡、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助餐、送餐等服務。成立互幫互助小組,對于老年人,實行身強幫體弱、低齡幫高齡,搭配安排老人住宿,相互安全提醒照顧。閑暇生活開展文娛活動,共同參與部分輕體力勞動,真正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安。
在黃柿坪村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村里70多歲的木匠楊大爺,在幫助修理桌椅板凳的同時,還會教老人們打陀螺;50多歲的龔阿姨每天幫助年邁且腿腳不便的劉奶奶到食堂打飯,幫助他人的同時她也可以獲得積分,兌換現金和商品;有的老人會農活,便可選擇到菜園干活,既鍛煉了身體,又充實了生活;有的老人會手藝活,便可教其他老人穿針引線、繡這繡那……
據悉,該區堅持示范引領,試點先行,力爭2023年新建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示范點39個,實現功能配套完善、內部管理規范、常態常效運行的目標,著力打造服務更有溫度、覆蓋更有廣度、保障更有力度的養老服務體系,促進鄉村振興工作提質增效。
(作者系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委組織部)